CVRVT2021主题论坛一:近眼(VR、AR、MR)显示与裸眼3D论坛
CVRVT2021主题论坛三: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论坛
论坛一:近眼(VR、AR、MR)显示与裸眼3D论坛
论坛介绍:近眼(VR、AR、MR)显示与裸眼3D论坛,旨在讨论与分享近眼显示与裸眼3D显示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产业化需求和发展前景等内容。主要包括:
(1)近眼显示与裸眼3D器件及全息光学元件等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解决方案;
(2)近眼显示与裸眼3D显示的高质量内容生成及精确、实时采集方案;
(3)近眼显示与裸眼3D等新型显示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4) 近眼显示与裸眼3D产业化发展前景探讨。
论坛主席:
桑新柱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责任教授,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2007.7-2008.7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锋,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8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兼任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与产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光学学会光学成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等;另外兼任OSA 和IEEE 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
报告嘉宾:
姚成 耐德佳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主题报告1:近眼显示系统的舒适型设计
个人简介:姚成,2021年于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耐德佳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在增强现实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 AR/VR 光学设计和光场显示技术,研制出了基于光场显示原理的紧凑性近眼显示方案,并构建了成像理论模型。相关研究成果获得 IEEE ISMAR2019 Best Poster Award。在研究领域内获得2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
报告摘要:近眼显示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的核心呈现技术。目前,学界和业界已提出多种近眼显示的实现方案,但针对可穿戴呈现的形态需求,如何提高近眼显示在观看和佩戴上的舒适度,以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长时间使用,仍是近眼显示设计的一大难题。本次报告将介绍包括自由曲面技术和光场显示技术在内的近眼显示舒适化设计方法,并对近眼显示的舒适型设计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于迅博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主题报告2:裸眼三维光场显示技术
讲者简介: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现任北京光学学会成像专委会秘书;另兼任OSA和IEEE等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课题等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201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获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摘要:显示技术是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是信息时代的先导性、支柱性重大产业。三维显示产业是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各国技术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本次会议将从真三维显示技术的实现原理出发,讨论当前真三维显示技术的发展状况、核心问题、制约瓶颈、突破手段和潜在应用等问题。从多种三维显示的实现方法入手,探讨三维显示技术在终端应用的可行性。
刘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主题报告3:3D增强现实显示技术综述
讲者简介:刘娟,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委员,SID中国区域AR/VR专题主席,中国核心期刊《光学技术》的执行主编,欧洲光学学会(EOS)期刊Optik的主题编辑。曾任美国光学学会(OSA)2019-2020年数字全息(DH)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国际光学仪器与技术大会OIT2019分会主席,OSA核心期刊Applied Optics的主题编辑和特刊责任主编等。长期从事衍射光学设计和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与波动光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国际著名光学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本报告介绍3D增强现实显示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以及车载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曹良才 清华大学教授
主题报告4:全息通讯技术研究探索
讲者简介:曹良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SA的会士。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息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
报告摘要:三维显示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更接近真实体验的内容展示效果,在智能制造、远程教育、异地办公和娱乐社交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报告对全息通讯中的三维成像技术和全息显示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基于混合特征的二维转三维内容生成技术,构建了高分辨率的全息动态三维显示系统,实现了二维视频的动态三维显示。
王琼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主题报告5:高性能全息3D显示技术
讲者简介: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际信息显示学会Fellow,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对3D显示技术、液晶技术和自适应成像技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准授权美国专利5件和150余件中国发明专利,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等国际期刊Associate Editor,《液晶与显示》等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全息显示被认为是最理想的3D显示方式之一。本报告将介绍一种抑制全息3D显示散斑噪声的方法。通过将物体分成离散的物点组,计算全息显示的有效视区,利用时空复用法将子全息图分别加载到两个空间光调制器上,使全息再现像中的散斑噪声减少了~60%。还将汇报一种基于真实物体的全息获取与再现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全息系统,基于液体镜头的变焦相机和数字锥透镜分别作为全息获取与再现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该系统实现了真实物体的快速全息变焦拍摄和大焦深彩色显示效果。
论坛二:”VR+医疗“博士生论坛
论坛介绍:
(1)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实验选题/设计思路及方法,项目实施流程及方法,课程教学应用方法;
(2)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应用评价探讨;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思路及装备化标准探讨;
(4)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申报流程及2022年的政策,申报书编写思路及注意事项;
(5)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论坛主席
崔家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
邵龙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嘉宾:
朱雅鑫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主题报告1:虚实融合—多模态实物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
讲者简介:朱雅鑫,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Jeung Jihong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实体用户界面、虚拟现实及其应用、用户体验。攻读博士期间研究课题为面向远程社交互动增强的中介机器人设计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人机交互领域顶级会议ACM CHI、IEEE RO-MAN,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等。
颜子轲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主题报告2:隐式场景表示方法研究
讲者简介:颜子轲,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查红彬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稠密SLAM、三维场景理解、神经网络的归纳偏置等。博士课题主要关注更高效的三维场景表示方式与地图更新策略,为部署在未知环境下的移动传感器赋予更强的空间感知能力。
洪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题报告3:高保真三维虚拟数字人研究与应用
讲者简介:洪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刘利刚教授与张举勇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三维几何处理、神经体渲染以及虚拟数字人相关的人体人脸三维重建、参数化表示构建及人体深度恢复等。博士课题主要围绕虚拟数字人方向开展,旨在利用数据驱动等相关技术发掘成本更低、效果更优的虚拟数字人表示、重建、渲染、驱动等相关问题的技术方案。
杨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题报告4:结构化的深度生成模型
讲者简介:杨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高林副研究员与夏时洪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深度几何学习,几何处理等。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图形学顶级期刊会议ACM SIGGRAPHTOG、IEEE TPAMI、IEEE TVCG和NeurIPS等。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时谛智能CAD&CG优秀学生奖,第四范式博士生奖等。
邵龙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题报告5:增强现实技术在手术导航领域的应用研究
讲者简介:邵龙,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艾丹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增强现实手术导航、计算机视觉、VR/AR应用系统。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增强现实骨科手术机器人荣获第五届“互联网+”双创大赛全国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
主题报告6:个性化心脏介入手术模拟器的设计与验证
讲者简介:崔家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赵沁平教授与李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手术、功能化三维模型重构方法、VR/AR应用系统。
论坛三: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论坛
论坛介绍:
(1)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实验选题/设计思路及方法,项目实施流程及方法,课程教学应用方法;
(2)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应用评价探讨;
(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思路及装备化标准探讨;
(4)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申报流程及2022年的政策,申报书编写思路及注意事项;
(5)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报告嘉宾:
王宏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
主题报告1:实验教学变革与联盟服务体系建设
周勇义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
主题报告2:关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讲者简介:周勇义,法学博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副秘书长、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副秘书长。
报告摘要:从高校视角分析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的领域、方向,可以对高校规划、建设及评价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提供思路和借鉴。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
主题报告3:虚拟仿真实验主题报告
讲者简介: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智慧学习环境、人工智能与教育、教育技术、知识工程、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等领域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目前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专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联席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学会(GSECE)主席、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副主席、国际期刊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pringer出版)主编、国际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Springer出版)主编等。
陈美松 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主题报告4:校企合作共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体会
讲者简介:陈美松,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装备中心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研究院技术专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常务理事,教育部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曾作为项目核心技术骨干参与和完成了3项国家级、1项部省级、2项司局级教育信息化类的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带领团队开发和完成了300多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软件产品,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在“VR+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经验,是“VR+教育”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资深专家。
报告摘要:报告人主要以多年为高校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服务经验出发来解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规范》的相关内容,内容主要包括选题必要性、选题颗粒度、实验设计层次及内容要求、实验内容构成要素等,同时结合具体被认定的国家虚仿一流课程来分析实验项目设计原则如何把控和实践应用,另外,报告还介绍了高校和企业各自应该如何分工以及课程开发涉及的技术方案,简介视频和引导视频制作方案等等,给想建设的高校提供经验分享。
吴琛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处处长
主题报告5:从现实中来,到虚拟中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
讲者简介:吴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公室主任,土木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防灾减灾团队负责人。主持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教研项目10余项,3次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荣获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授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
报告摘要:结合2019年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近海腐蚀环境下高层建筑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虚拟仿真实验》,从项目选题、设计思路、项目制作、申报书撰写、团队协作等多方面介绍一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体会。
刘金库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主任/教授
主题报告6: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内涵建设、应用与共享
讲者简介:刘金库,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兼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校工程训练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为企业解决金属防腐蚀、环境治理等技术难题二十几个。带领的课题组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撰写学术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技术转让2项。
国家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创业导师候选人,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负责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团队负责人和上海市重点课程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级教改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化学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30多篇,独著教育类专著《我用人生讲化学》1部。曾获上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首届全国仿真教学一等奖等奖项。
报告摘要:报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从顶层设计出发,开展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建设及布局;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应用实效为目标,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如何以学校自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推进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沈高飞 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教学督导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主题报告7:体育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与应用
讲者简介: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教学督导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研究、专业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相关工作,组织和开发的运动伤害现场急救处理虚拟仿真实验等3项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报告摘要: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一所以体育见长的高等学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各类体育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体育人才。学校自2016年以来着重布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管理,强化教学应用,本次报告将结合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运动伤害现场急救处理虚拟仿真”的介绍,分享学校在体育类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安珊珊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主题报告8: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中的新文科基因与应用拓展
讲者简介:安珊珊教授、传播学博士。现任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辽宁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融媒体大型主题直播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主持人。
报告摘要:1. 如何在文科类虚仿课程设计中植入新文科基因?
2. 如何科学设计虚仿教学成果的社会服务转化路径?
3. 如何实现课程建设的多元成果产出?
论坛四:智慧文博文创
论坛介绍:
论坛将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交流研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探讨智慧文博文创的产业需求与研发应用,研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与技术转移,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发展,促进文博科技事业发展。
报告嘉宾:
孙守迁 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
主题报告1: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
讲者简介:孙守迁,教授,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耿国华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
主题报告2:遗址遗存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讲者简介:耿国华,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理事长,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
报告摘要:学习习总书记给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的贺信,理解贯彻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明确信息技术在现代考古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对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结合团队在数字考古新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研讨遗址遗存考古过程的采集建模、破损文物虚拟修复、古人面貌虚拟复原、智慧博物馆的关键技术创新,展现领域应用,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再现历史原貌,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
叶风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
主题报告3:虚拟现实与文旅体验设计创新
讲者简介:叶风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民族文化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报告摘要:近些年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从实验性的猎奇的的阶段,逐步发展到面向大众叙事的成熟阶段。基于以上的发展背景, 本次讲座讨论数字媒体叙事体验的基本概念、方法。 分享大型数字媒体艺术创新项目的创作经验。
李华飙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
主题报告4:智慧博物馆研究进展
讲者简介:李华飙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报告摘要: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助力了智慧博物馆建设。本报告以“智慧博物馆研究进展”为题,首先论述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其次论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国博”项目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吴晓军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题报告5:人工智能在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讲者简介:吴晓军,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文化和旅游部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
报告摘要: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智能交互以及风格迁移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如将人体姿态估计应用于动作交互、舞蹈动作识别,将风格迁移应用于汉字书法字体的变换。本报告立足文化科技融合,将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传承创新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舞蹈动作识别、书法字体交互等技术应用,具体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侯妙乐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主题报告6:虚拟修复赋能数字文化遗产
讲者简介:侯妙乐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批“青年北京学者”、“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北京市 “长城学者计划”、“百千万工程”和“科技新星计划”。
报告摘要:数字文化遗产是指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留存下来的图像、模型、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类数字产品。通过多种动态感知手段获取文化遗产多层级信息(影像、点云、文档报告等)数据模型,面向传统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利用多学科交叉进行智能化处理,在计算机中基于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文物几何形态和纹理的自动化复原,实现文化遗产永续留存。虚拟修复能够恢复文化遗产缺失部位的原始风貌,为实体修复提供科学修复依据,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报告系统梳理了虚拟修复Virtual Restoration的定义、起源、研究进展与基本科学问题,可为从事虚拟修复相关工作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Xavier 法国高等光学学校IOGS计算机和数字科学教授
主题报告7:Virtual Reality for Studying Cultural Heritage: Challenges from Acquisition to Preservation
讲者简介:Xavier 博士,法国高等光学学校IOGS计算机和数字科学教授,2009到2010年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目前为法国国家联盟“人文3D”的主席。
报告摘要:3D is now fully part of the tools used to study our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 Once digitized, this may lead to theoretically easier sharing and preservation, simulations or visualizations of some hypotheses, communications, and valorizations. However, many challenges remain from accurate acquisition of 3D models to their visua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The challenges are of cour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ultiple research domains. But they are also societal,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when it comes to their preservation.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 work of the French national initiative name the Consortium "3D for humanities", this presentation will both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3D for Studying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论坛五:虚拟现实专业建设人才发展
论坛六:元宇宙论坛
论坛七:虚拟现实投资论坛
论坛八: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